夏家輝(1937~),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人。人類與醫學遺傳學家,我國現代人類與醫學遺傳學的開拓者,我國“臨床遺傳學”奠基者,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2012年創建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優生優育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85年任《國際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登記庫》顧問;1997年任《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國際雜志編委。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WHO建議在醫學院校開設“醫學遺傳學課程”,我國受極左思潮影響卻把“摩爾根學說”視為反動邪說。1972年冒著政治風險恢復“醫學遺傳學”研究,本著“建立先進技術是基礎,服務于臨床是目的,通過特殊病例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由于在材料上獨特、在技術上先進,其研究成果就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國內外公認,同時不斷提高了教學與醫療水平。”的宗旨, 以“正直、責任、良心”為室訓。1973年在湘雅醫院開設了“遺傳咨詢門診”,開展了染色體病的診斷與產前診斷,創建了“臨床遺傳學”這一嶄新的學科。1976年編寫了我國第一本《醫學遺傳學講座》教材,率先在我國醫學院校開出了“醫學遺傳學講座”課程。1984年受衛生部委托組建“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通過國家驗收向國、內外開放,2001年“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被評為“生命科學領域”的6個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1972年率先在我國研究人類顯帶染色體技術,1973年在世界上首創了75℃染色體顯帶技術烤片法,1981年在世界上最早將人類睪丸決定基因(TDF)定位于Yp11.32帶。他是國際上最早用顯帶技術研究腫瘤的學者之一,1975年發現了一條鼻咽癌標記染色體t(1;3)(q44,p11)。1985年在我國率先開展了遺傳資源的收集、保藏與利用。1996年在國際上首創了利用國際人類基因組EST數據,采用“基因家族候選疾病基因計算機克隆”技術克隆致病基因的方法,于1998年成功地克隆了人類耳聾疾病基因(GJB3),論文發表在《Nature Genetics》(Volume 20 December 1998,p370-373),實現了我國克隆遺傳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在1998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首次評選中排名第一,1999年10月科技部將神經性耳聾疾病基因(GJB3)的研究成果列為中國基礎研究五十年(1949-1999年)“理論建樹的25項成果之一”。
至今發表論文480余篇,出版著作19部。共獲獎22次,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1978年),衛生部甲等獎4項(1981年、1986年、1991年、1994年),教育部首屆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1項(1999年),科技部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5項(1985年、1987年、1995年、1999年、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2001年)。夏家輝是我國首批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84年)、國務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0年)、2000年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并獲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