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掘,女,漢族,1936年9月出生,河北省獻縣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
主要社會兼職有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國家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程與材料學部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973顧問專家;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華中數字化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高性能材料強場制造、復雜機電裝備設計與控制等領域研究工作,主持財政部產業技術躍升計劃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與重點項目、國防預研等項目50余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
提出了“極端制造”、“和諧制造”的學術思想,確定了其基本內涵和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鋁合金電磁場鑄軋和快凝鑄軋新原理,創造了電磁場鑄軋技術與裝備、快凝鑄軋技術與裝備,形成的生產線高效節能、品質優良;完成了特寬鋁帶軋線高技術改造、巨型水壓機擴改工程、高性能特薄鋁板技術開發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為保證重要軍工產品的制成和鋁材產業進入國際先進水平提供了科技基礎;提出了軋機驅動封閉力流理論,解決了我國引進的大型機組的重大設備故障,推進了4個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系統研究了現代復雜機電系統的多過程交互規律和伴生奇異工況的普遍問題,提出復雜機電系統耦合設計理論與方法,建立機電耦合、界面耦合等耦合模型和大系統的全局耦合數理模型、數值求解方法和并行優化設計方法,為現代復雜機電系統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融合制造科學、信息科學與材料科學,開展高性能電子產品設計制造精微化、數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將制造界面的行為機理及其與信息傳輸的融合研究推向微觀層次的多元交互研究。
先后指導博士研究生30余名,碩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10余名,所指導的博士生中有1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先后發表論文200余篇,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出版專著3本。獲有關成果獎勵2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并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光召科技獎”、 “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女職工”等榮譽稱號,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